肝脏是人体核心的代谢、分泌、解毒和免疫器官,其功能的正常运转依赖于肝实质细胞与非实质细胞之间的复杂协同作用。在众多非实质细胞中,肝内胆管上皮细胞(Intrahepatic Biliary Epithelial Cells,IBEpiCs)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些细胞不仅负责胆汁的分泌与吸收,还参与肝脏的损伤修复与免疫防御,其异常改变与多种肝胆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
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特征
IBEpiCs约占肝脏细胞总数的3%至5%,主要分布在肝脏内部的胆管系统中。它们的细胞形态一般为立方形或柱状,并具备顶膜和基底外侧膜。通过顶膜的微绒毛和初级纤毛,这些细胞能够感知外界刺激,维持细胞的平衡和功能。在正常生理状态下,IBEpiCs通过多种离子载体和通道,参与胆汁的生成与成分调控,分泌重要物质及吸收胆汁酸等营养成分。
IBEpiCs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在胆汁淤积性肝病(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s,CLD)、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和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构建3D胆管模型与肝胆管类器官,可以为理解肝胆疾病的机制及药物筛选提供更为精准的研究平台。
胆汁淤积性肝病中的IBEpiCs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胆汁生成、排泄障碍,从而引发的胆汁淤积与肝细胞损伤。IBEpiCs作为胆汁流动的主要调节者,与CLD的发展密切相关。研究发现,IBEpiCs在CLD中受损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直接影响到肝脏的整体健康。
肝纤维化中的IBEpiCs
肝纤维化是一种由多种细胞机制引起的病理过程,IBEpiCs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IBEpiCs发生EMT后,它们会转变为成纤维细胞样细胞,从而促进纤维化的形成。这一过程是肝脏损伤的重要标志,因此对IBEpiCs进行深入研究,能够为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肝内胆管癌中的IBEpiCs
肝内胆管癌是一种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近年来研究发现,IBEpiCs中的miRNA失调与DNA甲基化对其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通过研究IBEpiCs的肿瘤转化机制,为肝内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了新的靶点。
结论
总之,肝内胆管上皮细胞(IBEpiCs)在维护肝脏生理功能和参与肝病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肝胆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深入研究IBEpiCs能够为理解肝脏的生理及病理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尊龙凯时致力于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贡献力量,提供高质量的IBEpiCs供科研工作者用于疾病机制和药物筛选的研究。